孟凡彬谈国际传播:数智技术引领新纪元

2023-11-08 14:34   来源: 互联网

(文/李云)随着人类社会步入工业时代,时空的概念经历了根本性的变迁,过去的传播是基于地理空间的传播,而在如今的信息传播中,尤其是数字传播,一切传播都容易发展成为国际传播。今天,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传媒公共关系专家孟凡彬,与我们共同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实践,深入探讨数字化趋势下的全球传播生态。孟凡彬多年来一直活跃在新闻传播与公共关系领域,特别是在国际传播方面经验丰富,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实务操作层面,一直是业界公认的权威,让我们跟随孟凡彬的视角,一同进入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国际传播新时代吧。

李云孟女士,请问您认为当前国际传播的主要特征有哪些?

孟凡彬当前国际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数字化转型加速,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,社交媒体平台、移动通讯工具等新媒体形式正在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要渠道,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,但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和意见极化的问题,传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在增强。在数智化大趋势下,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逐渐转向数智社交平台“做新闻”,TikTok、Telegram等新兴数智平台以其即时性和互动性成为新闻传播的新阵地,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可以说它们正在重新定义新闻的生产和消费方式。

随着这些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应用,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之间的交流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要频繁,不同的价值观、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中的偏差,甚至引发争议,加剧隔阂。误解往往源于无知,只有真正地去了解才有可能消解隔阂,而传递事实正是我们媒体人的职责,如今我在ARD担任媒体制片人,在工作中我便一直致力于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、立体的中国。

李云您可以举一些文化适应策略在国际传播中的成功应用实例吗?

孟凡彬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各自民族的文化历史背景、审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,是在社会的发展、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,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。我过去在CNBC工作,为客户在中国及海外举办各种类型活动和会议提供支持,如达沃斯、博鳌、香港RISE峰会、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、天津世界情报大会等。这些场合中,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碰撞是很明显的,我从中最深刻的体会是,确保自身主体性的同时,积极适应受众的话语体系,才可能有效地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,促进交流与合作。我在ARD的工作也延续了这个理念,比如在报道重大事件或特殊话题时,我会邀请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专家参与讨论,以便从多个视角审视问题,增加报道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,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。

李云2023年是数智技术迅速爆发的一年,您认为AI、大模型、自然语言处理等新兴技术对国际传播有哪些影响?

孟凡彬《柯林斯词典》将AI选作“2023年度词汇”足以说明在深度数智时代,人文社会被前沿科技所驱动的底层逻辑,这在新闻传媒行业尤为明显,很多大型新闻机构已经将数智化科技布局到新闻传播效能提升当中,利用数字化技术深化区域国别研究,把握好不同区域国家的历史文化、民族性格、风俗习惯,以及不同受众群体的受众画像、接收习惯、内容偏好等,进而根据不同国情与受众特点,以其各自喜闻乐见的内容、载体、形式开展精准化分众化传播,应用效果是相当显著的。

李云ARD作为国际媒体机构,在国际传播数智化迭代中有做出哪些方面的适应举措吗?

孟凡彬当然,以我们北京记者处为例,我们近几年来积极通过AI技术、机器学习等技术的灵活应用,对各类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分析和智能决策,充分释放媒体行业的资源聚合作用,通过舆情监测、大数据分析等不断优化并创新内容供给端,充分开发“新质生产力”。

李云面对年轻一代在国际传播舞台上的活跃身影,您有哪些寄语与期许呢?

孟凡彬:年轻一代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,具备天然的国际传播的能力优势,相信不断提升自己的跨文化沟通能力、信息鉴别能力、新媒体运用能力和责任感,年轻一代可以在国际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。对于那些有志于投身国际新闻传播事业的青年才俊,我想借用一句古语勉励大家,“泰山之高,背而弗见;秋毫之末,视之可察”,敏锐的“眼力”是新闻工作者发现新闻、判断新闻的重要能力。因此,不断锤炼自己的观察力,拓宽视野,以更加细腻和深邃的眼光审视世界,将是你们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修行。



责任编辑:Monica1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东方新闻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